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纵横 > 详细内容
摩托罗拉南京裁员续:13名代表与资方多轮谈判
发布时间:2012/9/3  阅读次数:976  字体大小: 【】 【】【

来源:新华社—现代快报      

田雪亭

“这就像一种侵略,那么多曾经的对手,竟被自己公司的领导请到了家里,我们还眼巴巴地去巴结人家。”从8月20日开始,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的摩托罗拉南京研发中心(以下简称“南摩”)内,每天都有多家猎头公司和IT公司穿梭不断。这种仿佛被对手打败了的感觉,让已经入职5年的孙娟忍不住嚎啕大哭。

2012年5月,谷歌以高价收购摩托罗拉,但还没等到摩托罗拉享受“豪门盛宴”,一场席卷全球的裁员风波迅速展开。8月13日,摩托罗拉移动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4000人,约占全球员工总数的20%,其中三分之二在美国之外进行。按照这一计划,摩托罗拉要在中国大幅裁员,主要涉及到北京、上海、南京地区,南京是设想中的裁员最后一站。但就在北京、上海两地悄悄地逐步完成裁员工作时,500多南摩员工却抱团拒签离职协议。摩托罗拉大中华区总裁、亚太区总裁先后飞抵南京与员工代表进行谈判,但至今,南摩仍无一人签署离职协议,由此可见,南摩裁员的攻防战是如何惊心动魄。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在裁员攻防战中,由全体员工选出的13名员工代表获得了员工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几轮谈判下来,尽心尽力为员工争取权益的13名员工代表,已经牢牢占据了谈判桌的一边。

裁员、关门

收入高,规范有秩序,有良好的培训和升职机会,类似摩托罗拉这样的外企,一直是IT人才的首选。

张军也不例外,从东南大学毕业后,先在南京一家本土IT公司工作三年后,他通过招聘流程进入了南摩。当时,他已经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发展机会很好,但他甘愿去南摩做一名高级工程师。进入南摩的张军,从一名最普通技术人员做起,很快就成为南摩的技术骨干,独当一面。

“500多人的南摩,运营成本最低,成效最高,是摩托罗拉公认的明星团队。”在张军看来,南摩的业绩如此之好,跟南京的大环境不无关系,“有着全国第三的高校数量,南大、东大等名校源源不断培养出IT人才,再加上南京物价等成本相对较低,使得南京成为IT人才的著名聚集地。”正因如此,当海外的同事传来消息称,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很可能在中国大面积裁员,张军并不太在意,“裁员是大趋势,通信行业这几年的确不景气。但再怎么裁,南摩不可能成为重点区域。”

张军的大多数同事也跟他一样乐观。他们看到,国内的知名公司,诸如华为、中兴等,都在南京大面积扩张,招兵买马,“成本低,人才多,谁会舍弃南京?”但不管他们相不相信,一场直接跟南京相关的大裁员很快露出了端倪。

保卫南摩

8月13日,摩托罗拉全球执行总裁Dennis Woodside给包括南摩在内的所有摩托罗拉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中称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在过去16个季度内有14个季度都在亏损经营,为此,公司需要调整其业务发展战略和经营规模,将在全球削减约三分之一的分支机构,其中包括重组或合并在全球的研发中心。

很快,有国内的知名网站发了一篇文章,称摩托罗拉在此次重大调整中,很有可能将把南摩全部裁撤。消息一出,南摩员工情绪激动,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打探消息,但公司管理层一直未予明确回复。

事后他们才知道,事实上,就在Dennis Woodside给他们发邮件的当天,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已经与南摩工会(ESC)进行了沟通,介绍了此次机构重组和人员裁减的背景情况,以及员工安置和经济补偿方案。但这次会议要求所有参会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一律不得对外公布具体内容。

至此,尽管没有得到官方的权威信息,南摩的员工也大致知道,南摩前途堪忧。仍抱有一丝幻想的他们,当即决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发表一下反对意见。

8月15日,数百名员工齐聚公司门口,拉起了一幅写有“反对谷歌非法裁员,誓死保卫南摩家园”的条幅以示抗议。

“我们找了一个摄影好的同事,帮我们拍了一幅照片,然后就草草收场了。”张军也是当时的参与者,他告诉记者,这么做就是为了宣示一下员工的意见,拍照是为了将这一照片传给总部。但没想到,事发当晚,就有“路人甲”将这一照片传到了互联网上,引发众多人围观。

原本只想在内部表达一下诉求,没想到会延伸到了互联网上,张军他们心有忐忑,后来仔细分析照片,发现他们自己拍摄的照片是正面照,而网上流传的那种,是侧面的,“很可能是过路人看到,拍摄上传的。”

这张照片,迅速在网上疯传,引来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江宁区政府相关部门看到这一照片后,迅速安排人员联系了摩托罗拉中国总部,要求他们在裁员的过程中,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8月16日,摩托罗拉中国总部的HR(人力资源)也与南摩相关部门紧急沟通,称员工的诉求他们已经获悉,目前正在向管理层汇报,希望员工保持克制和冷静。

其时,摩托罗拉北京中心的裁员已经正在逐步展开,尽管那边的裁员比例只有40%左右,但还是引起了很多北京员工的焦灼。8月15日晚上,在网上看到南摩的兄弟们打出的条幅后,北京的员工也当即赶制了抗议条幅,于8月17日在公司附近拉了起来:“反对暴力裁员,要求对等协商。”之后,又有“用我专利,杀我兄弟”“兄弟!冷漠,你就是下一个”的条幅先后被打出。

北京的抗议行动就此拉开序幕,但南摩此时却出奇平静。

13名员工代表

“平静不会持续多少时间,南摩的平静,是因为摩托罗拉中国总部的人,正在北京处理那边的棘手事情。”胡强是南摩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也参与了拉条幅的活动,活动之后,为了与公司管理层平等对话,南摩内部在短时间内组织了推选,选出了13名员工代表。

“每个部门都有代表,这些代表中,有新入职两三年的员工,也有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代表了各个部门和各个年龄段。”胡强说,被推选出来后,全体员工都与代表签署了委托书,委托这13名代表全权代表他们去跟公司谈判维权。

8月19日,一条消息引来了南摩员工的关注。据悉,当天,摩托罗拉大中华区总裁孟檏已经抵达南京,准备次日和工会委员及员工代表沟通。

“如果说这是好消息,那就是高层领导来跟员工对话,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如果说这是坏消息,那么,传闻已久的南摩被撤销,很有可能是事实。”面对这样的高层领导到达南京,胡强的心情五味杂陈。

第一次谈判

业绩好为什么要关闭?

8月20日上午,按照计划,来自摩托罗拉大中华区、中国总部等高层领导,以及公司的一名法务人员,首先与南摩13名工会委员见面对话。在这次对话会上,公司高层重申了总部对于目前公司发展方向及调整的思路,并阐述了裁员及补偿的相关标准。

“我们工会的职能,更多是承担员工的服务工作,组织公司的外出活动、年会、家庭日等,对于这么大的事情,我们有点难以应付。”当时参与此次会议的一名工会委员赵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听取情况通报外,工会委员也发表了一些看法,比如希望公司不要关闭南摩,延期裁员等观点,但公司总部人员只是做了记录,并称关闭和裁员是既定事实,是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对话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很快结束。

“相比下午的谈判,这个会议非常和谐。”赵莉不仅是工会委员,还是员工选出的13名代表之一。谈及下午的高层与员工代表的会议,她说完全可以用“唇枪舌剑”来形容,“多名代表数次质问总部管理层,大家最大的意见,就是裁撤南摩既不合法,又不合理。”

“仅凭着CEO的一封信,且这封信里丝毫没有提及南摩,就要撤销南摩,法律依据何在?”在谈判一开始,胡强就发问,他要求公司管理层给予裁撤南摩的直接理由。

公司随后提供了摩托罗拉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出现连续亏损。但这一理由显然没有得到员工代表的认可,“这份公开的财务报告显示的是整个公司的情况,我们要查看南摩的财务报告,如果南摩的财务报告显示连续亏损,存在已经没有意义,我们认可。否则,我们无法接受。”

员工代表们认为,南京研发中心是摩托罗拉全球研发中心中“业绩最好、成本最低”的,关闭令人不可思议。

对于南京研发中心的业绩和成本问题,公司管理层未予以明确回复。摩托罗拉中国区公关经理司轩军也不愿意对此“评价”。但公司管理层强调,是否关闭南摩和裁员,是公司总部的战略决策,跟哪一个研发中心的业绩没有直接关系。

此次谈判历时两个多小时,双方因为分歧太大,不欢而散。

第二次谈判

能否延期一年关闭?

8月21日上午,公司谈判代表和员工代表再次坐到了会议室,他们要继续昨天的对话。

员工代表指出,鉴于南摩在整个公司中的贡献,希望公司慎重考虑,保留南摩,但公司认为这一要求不现实。

公司谈判代表指出,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裁员。而按照公司的财务报表,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在过去16个季度内有14个季度都在亏损经营,公司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是不得不采取的行动,为此裁撤一些部门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司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说,此次摩托罗拉在中国所有的调整、撤并和裁员行为,都严格按照中国的法律进行,“至于补偿,公司只会在法律规定的标准以上进行,绝不会让员工吃亏。”

员工代表随后做出了“让步”,提出,如果一定要关闭南摩,那么,希望公司从实际考虑,建议将关闭的时间做个延期,“延期12个月,至明年的此时关闭。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有时间将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做完,另外一方面,也给500多名南摩的兄弟姐妹们再就业提供一个缓冲的时间。”

员工代表胡强说,当前并非IT技术人员就业的“黄金时段”,且在同行都得知摩托罗拉大裁员的情况

下,他们的就业将会受到不公正对待,“压低身价已经无法避免。”

但公司管理层同样认为,这一延期关闭的要求不现实。

而在此次会议上,公司管理层还提出,员工代表的上述意见是否真正代表员工,他们表示怀疑。面对这一近乎“挑衅”式的质疑,双方的谈判最终没有结果。

谈判间隙

现在才知道劳动法管用

“今天的一个触发点,让我把憋了一个月的情绪爆发出来,大哭了一场。这才是现实的世界,我以前的环境太单纯,现在终于要面对真实的社会了!”南摩的一位女员工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写道。

事实的确如此。赵莉说,即便像他们,作为工会的委员,也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局面,甚至对于劳动合同法也从未关注,“招聘进来后,都是格式合同,你只要签字就行。待遇也是规定好的,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按照什么标准发薪水,都是数字化的。”

但当裁员风波到来时,这些一直埋头在计算机数字里面的IT员工,当即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法律资料,这才终于明白,因为不懂法,他们可能会吃大亏。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假设我们要裁员500多人,按照规定,是必须征求工会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的。”作为工会委员的赵莉,却并未看到或者听说公司向他们说明情况的事实,“除了谈判那天的上午,也仅仅是向我们说明了公司的大概情况,我们的意见有无上报,更不清楚。”

为此,8月27日,南摩40多名员工专门请假,到了位于水西门大街的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询问。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摩员工,“摩托罗拉公司曾咨询过劳动部门,但目前还没有办理裁员的备案手续。”

但是,赵莉从一家媒体的报道中得知,摩托罗拉近期在接受采访时,曾声称南摩的裁员方案已经报备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并获得了批准。“这不是明显在说谎吗?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这一报道内容引发了南摩员工的愤怒。但摩托罗拉中国区公关经理司轩军向记者明确表示,他从未说过已获批准的说法,该说法是媒体的误传,“目前,所有报备手续都在进行中。”

员工抱团

不要找我,找员工代表去

事实上,摩托罗拉公司一方面在向人社部门进行报备,做好裁员的前期准备工作。另外一方面,因为对员工代表的主张表示怀疑,他们已经撇开这些员工代表,开始“一对一”地找员工进行谈话。

单个谈话,各个击破,根据每个员工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谈判策略,应该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按照这一预期,摩托罗拉公司迅速安排了多名人员,分头找员工谈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思。

但没想到,单个访谈处处碰钉子。几乎所有接到电话的员工都一致表示,对于裁员的意见,他们已经授权给了员工代表,“我们已经签署了委托书,你们可以直接找员工代表谈。”

“想法很好,但没想到南摩的员工如此齐心。”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摩托罗拉公司的这种单个击破的做法,依据的是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该人士分析说,这种方式俗称“软裁员”,是很多企业惯用的手段,并不违法。和正式启动裁员程序相比,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这一招之所以没奏效,跟南摩特有的企业文化不无关系。南摩500多名员工中,60%以上为研究生学历,超过一半的员工为外地人。进入南摩后,南摩丰富的企业文化和生活方式,让大家凝聚在这个公司,员工的归属感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委员和员工代表便成了他们最信任的“兄弟姐妹”。

记者在南摩门口随机拦下了数十名员工,想了解他们对裁员的看法,他们均委婉地予以拒绝,“你可以去找我们的工会委员或者员工代表,他们的观点就是我们的观点。”

“我们的员工非常可爱,也非常信任我们,我们必须认真,要为兄弟姐妹们维权。”赵莉告诉记者一个秘密,为了让员工代表的工作正常开展,他们还自发捐了一笔款,“隔几天他们就会找到代表,问钱是否够用。我们其实用不了多少钱,但所有账目都一一记录,并公示给员工查看。”

信息透明

每天安排两名代表值班

为了与员工更方便地沟通,并接受员工就有关谈判进程、裁员意见等的询问,13名员工代表制定了一项接待制度,每天轮流安排两名代表,在一间会议室内值班。

“非常好玩,值班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胡强说,他们选择的值班地点,是位于2楼的一间会议室。平时,使用会议室都需要在办公系统中填写单子预订,但因为近期业务不多,20多个会议室都闲置,所以他们就直接使用了其中一间。一天中午,他和另外一名代表值班,中午去食堂吃饭,回来时,意外发现会议室被人占了。而占会议室的人,是摩托罗拉公司中国总部的工作人员。

“当时我们就有点生气,跟他们解释,这个地方是临时设立的值班室,负责接待员工问询的地方,但他们却称按照流程预订了该办公室。”胡强随后去查询,发现他们的确填写了预订单。

没办法,胡强只好也登录办公系统,准备重新申请一间会议室作为值班室。但没想到,20多间办公室,尽管都没有人使用,但却被公司的工作人员全部做了申请,“也就是说,公司的人逼着我们撤销值班室,阻止我们和员工亲密接触。”

在“阻挠”员工代表“值班”的同时,让员工感到尴尬的是,公司则在内部举办了多场竞争对手参与的招聘会,鼓励公司员工前往应聘。

“最典型的就是8月20日谈判那天,我们在2楼与公司管理层激烈争辩,而在1楼的大厅内,包括华为、中兴、爱立信、朗讯等十余家IT公司,则摆开了摊位,接受应聘。”胡强说,这样的局面,让公司员工感觉是受了莫大的侮辱,“这就好比,还没和老婆离婚,就急着帮老婆找新老公。”

面对不断穿梭的招聘人员,有员工贴出了一张大大的海报:摩托罗拉,贻笑大方,公司变成,人才市场。尚未达成,休妻协议,夫做媒婆,帮妻相亲!

“无数次设想有一天离开南摩的情景,但真是没想到在南摩的职业生涯是以现在这样的一种方式结束。”南摩一位员工在微博中表示,“正直不移,尊重不渝”一直是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但他最后也不免为这次的“粗暴”裁人感到可惜。

第三次谈判

公司只能跟员工代表谈了

8月24日,摩托罗拉公司再次与工会委员开了一个会。在这次会议上,公司指出,目前南摩有两个“员工组织”,一个是工会委员,一个是员工代表,到底哪个组织能够代表员工的真实意思,希望工会委员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委员明确,员工代表是员工的真正组织,员工代表的意见,我们工会委员全部认可。”参加此次会议的一名工会委员告诉快报记者,公司之所以开这个会,是想在谈判的过程中,只谈一次,“避免出现委员答应的事情,员工代表不认可,或者员工代表同意的事项,委员不认可。”

在胡强看来,这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公司高层很可能会再组织一次谈判。这次谈判跟上次不同,将直接与员工代表谈判。”

果不其然,8月24日是周五,过了一个周末,8月27日,周一一上班,胡强就听说,摩托罗拉亚太区总裁刘飞要来南京,与员工代表面对面谈判。8月28日,周二上午,刘飞在南摩会议室与13名员工代表见面,这也是南摩员工在裁员消息出来后见到的最高层领导。刘飞在听取了员工代表有关不要关闭南摩以及延期关闭的意见后,明确表示,南摩肯定要关闭,延期也难以做到,称可以谈合理的诉求,但要求中国区补偿标准一致。

而按照此前网上传出的内部邮件的有关补偿标准,此次裁员的补偿标准是“N+2”,N为员工服务年限,2就是两个月的工资。因2010年摩托罗拉公司曾经分拆过,目前南摩员工的工龄最长为2.5年,这也就意味着,补偿标准最高即为4.5个月的工资。此外,再加上住房公积金、休假补偿金、面税款等补偿。

对于此次更高规格的谈判,员工代表据理力争,并指出,南摩是全面裁员,跟北京40%的裁员不同,其补偿标准如果完全一样,显然不公平。且南京市场与北京市场完全不同,500多名技术人员一下子被推向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新就业。

最终,公司表示员工代表可以提供一些同类公司有关的补偿标准,他们带回去研究后给予答复。

至8月31日,员工代表未收到任何答复。(文中南摩员工均为化名)

对话

至今还没人

签署离职协议

南摩究竟是不是要裁撤?到底如何裁员?如何补偿?为此,记者采访了摩托罗拉中国区公关经理司轩军,他表示,至今,摩托罗拉还没有对外披露南摩裁员的详细情况,目前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是内部邮件或不实传言,“而内部邮件只是我们内部沟通的一个形式,不是定论。”

现代快报:目前南摩的有关谈判进展如何?

司轩军:在有序进行中,官方并没有对外公开发布有关南摩关闭或裁员的确定消息。

现代快报:听说中国区只有南京没有完成裁员?

司轩军:除南京外,大部分裁员工作已经完成。南京因为情况特殊,具体的进展还需要公司高层研究决定。

现代快报:那么,如果要裁员的话,南京的补偿标准会怎么样?

司轩军:肯定是全国统一,严格依法进行。但南京有些特殊的规定,比如江宁开发区有个退税的规定,那么,在与开发区协商后,我们公司准备提前先将这部分退税款垫付给员工。

现代快报:现在有没有员工接受了你们的条件,签署离职协议?

司轩军:没有,目前南摩还没有一个员工签署离职协议。

现代快报:听说在你们公司与员工代表谈判当天,有个“泄密”事件,就是当天的谈判内容被传到了网上,且公布了员工代表的名单。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

司轩军:这一内容是我们内部沟通的情况,外传后对公司和员工都有不利影响。目前,我们已经要求公司的安全部门在全面调查,暂时还没有结果。

现代快报:在与员工代表谈判的过程中,有十几家其他公司到你们公司内部去招聘,可有此事?

司轩军:有的,我们是出于好心,希望员工尽快找到新工作。

现代快报:对于目前员工代表和工会委员的维权方式,你是怎么看的?

司轩军:能理解,也支持依法维权。公司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员工争取他们的合法权利。(田雪亭)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