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牛肉:源于醉翁亭。有诗为证: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醉翁牛肉与醉翁亭相互交辉,彰显一代文豪《欧阳修》自醉自乐的又一情趣。
特点:咸鲜味醇,有淡淡的酒香。图示《醉翁亭中,文官醉倒在书案旁,手里拿一酒壶醉饮,另外的酒坛倒在一旁。》
制作:牛腩,番茄酱,口蘑,土豆,西红柿,青蒜,大枣,黄油,香叶,香茅草,红葡萄酒。
文化解说: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的琅琊山中。醉翁亭修于北宋年间。公元1046年(即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他生性好游山玩水,饮酒题诗。于是命山里的僧人智仙在琅琊山的酿泉旁建了一个小亭子,作为游憩之所。欧阳修常与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在亭中饮酒,自称“醉翁”。欧阳修还写过一篇优美的散文《醉翁亭记》,流传至今,这座亭也由此而出名,曰“醉翁亭”。
丰乐虾:源于丰乐亭。有诗为证: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丰乐虾与丰乐亭相互交映,以春色与游人踏春相融,尽显物丰民乐的又一愿景。
特点:香甜可口,色泽艳丽,造型美观。图示《一家人踏春望亭的示意图。》
制作:凤尾虾,菠萝片,劲霸橙汁,鲜柠檬,小红圣女果,金狮牌吉士粉,蛋黄,淀粉,薄荷叶,白糖,色拉油。
文化解说:具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醉翁鸡:源于醉翁亭记之作者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好酒,自诩醉翁,且善烹佳肴,由此传承命名而来。
特点:酒香扑鼻,鸡骨酥肉烂,味道鲜美溢口。
制作:取琅琊山散养红毛鸡,用陈酒与三十多味原生态滋补中草药,用小火浸制十几个小时而成。
醉翁酱肉:源于丰乐亭记之中丰乐山的泉水与文豪欧阳修喜酒,且善烹饪佳肴之特点传承而来。
特点:皮松肉烂,酒香扑鼻,酱味浓厚上口。
制作:取琅琊山丰乐泉水与滁地农家饲养的生态猪的五花肉再与陈年酒酿结合烹饪而成。
南湖酥鲫鱼:滁州特产之一,源于南湖当地乌背金鳞鲫鱼制作而成。鲫鱼《背部呈乌色,鳞片为金色,银光闪闪。》
特点:肉肥细腻,骨酥味鲜,回味绵绵久长。
文化解说:当地有一个传说:弦歌台南面湖里古时就盛产鲫鱼,正当孔子等人绝粮七日饿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条几尺长的大鲫鱼自动跳上岸来让他们煮着吃,救了孔子师生的性命。从那以后,南湖鲫鱼后代个个都是金鳞闪闪,传说这是龙王所赐,因鲫鱼舍身救圣人。如果鱼放到别的水里,不到半天就会失去金色。
贡菊虾仁:滁州特产之一,源于贡菊的养生功效而取用于美食。贡菊也叫滁菊,菊花瓣软细浓密,味道清芬幽郁,视之为珍品。
特点:用贡菊的清香与虾仁的软滑相结合,更有一番清幽雅致般的韵味。
文化解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公元1352年深秋,经郭子兴允许,他自独率领一路义军,南征定远、滁洲等地。可攻打滁洲清流关时却久攻不下,士兵伤势严重,就在敌军一路追杀、义军进退两难之际,朱元璋灵机一动,躲进了滁洲西郊大柳镇的一片菊花地里,被好心的马爷爷以及孙女小花收养于家中,用《滁洲贡菊》内服外敷。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朱元璋的身体基本痊愈,并对小花一家再三叩谢,并许诺日后定当涌泉相报。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果不食言,派人到小花家中致谢,这是的小花已经是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尤其那双大脚深深的将朱元璋吸引。后来,朱元璋与小花结为夫妻。据村姑说,小花就是后来人称“马大脚”的马娘娘,也就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由此看来,朱元璋与小花的姻缘正是滁菊从中牵线搭桥的结果。 后来,为了不忘滁菊的救命之恩,朱元璋下谕滁菊为“贡菊”。
野渡无人舟自横:源于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将书画取用于美食,彰显饮食的又一文化魅力。
文化解说: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特点:造型自然雅致,书景抒情,别有一番文化意蕴的情趣。
制作:清水出芙蓉,再布景,舟,树,鸟,波浪,落山的夕阳。再用银鱼,西兰花铺底。
梅鱼豆花 —— 梅鱼又称贡鱼,为滁州定远特产。该鱼食用季节以黄梅季节最佳,从古至今,因其“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绝无仅有”而一直被列为席上珍品。
其食用价值:味甘性温,具有补气,活络,清口,健脑,美容,开胃,滋补,强筋骨,补肝肾,延年益寿,更有用于补脾虚,治疗食少、消化不良等作用。
特点:用梅白鱼的柔软细腻与豆花的软嫩相结合,奶香与细腻堪称食物的最绝组合,食之嘴唇留香且绵绵久长。
文化解说: 相传,当年庄子避难池河时,每天到池河边钓鱼,就钓过这种鱼。有一次,庄子钓得一尾梅白鱼归来,见家门上锁,随手将梅白鱼挂在门锁上,当他从田中劳作的妻子手中取回钥匙时,却不见了鱼,门锁上只挂着一条完整的鱼骨,顺着鱼骨往下看,地面上一滩如奶似的水渍,明显是鱼肉熔化的缘故,可见此鱼娇贵。
芡实炖麻鸭: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莲,是睡莲科、芡属植物。据资料,芡实作为一种强身美容食品,早已被古代名人所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年老仍健康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据他在书中自述,主要得益于数十年坚持每日食用煮熟的芡实。
其食用价值:味甘涩,性平,入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补中益气,为滋养强体美容之效用。
特点:汤浓味醇,芡实细软,笋尖爽口,鸭肉松香上口,别有一番滋味。
文化解说:传说古代滁地闹饥荒,村里有个叫倩倩的寡妇,上有婆婆,下有孩子,每天挖野菜充饥。一天她挖野菜因饥饿过度晕倒在河边,等她醒来时看到不远处一只只野鸡高高翘起头,定睛一看,发现是鸡头般的说不出名字的水草 ,于是倩倩采了些《鸡头》回去蒸煮,煮好后切开发现里面是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剥开硬壳后,便露出了雪白的果实,吃起来有股清香。以后每天倩倩都会采些这样的鸡头果和着野菜煮给家里人吃,就这样倩倩一家慢慢熬过了饥荒的日子,以后人们便把这个食物叫倩《芡》实。
泉水石头鱼:源于琅琊山摩陀寺传说,是由泉水煮石头演变而来。
特点:味道丰富,滋补养生,因石头增香别有一番情趣。
制作:取滁地湖水鱼,用猪油,鸡油,炮姜,泡野山椒,鲜花椒,金针菇,蘑菇,口蘑,小腿菇,鸡腿菇,香菇。
相传,有个云游的和尚见琅琊山风景美丽,就在山上盖了座寺院叫“西山寺”,有一天又收留个小和尚,取名超然,跟自己学着念经。这小和尚外表像个机灵鬼,谁知笨得不开窍。随你教他怎样念经,他是喘气就忘。教了几个月的“阿弥陀佛”, 却把四个字忘了两个,还有一个念歪了,只会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摇摇头,叹口气。心里想:算了吧,这小超然简直是“歪脖子树——难成材”了,一气拍拍屁股,一个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呆就是半年多。一天,听说滁州蝗虫成灾,老和尚犯愁了,心想:我火星顶脑门子,丢下超然留在寺院,十有八九要饿坏了。想着想着,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赶。回到寺院一看,小超然比早先长得又高又大,又白又胖,一点不像受饿的样子。老和尚说:“超然啊,为师我外出这么长日子,你是吃什么东西长得这样好的?”超然还是那句话:“摩陀,摩陀。”“什么摩陀可以充饥填肚子呀?”小和尚指了指几块五彩石头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摇摇头说:“笑话,石头怎能充饥呢?徒弟你莫骗我。”小和尚见师傅不信,就转身到院外,不一会拾来一堆石头,放在锅内。小和尚一边烧火煮石,一边嘴里念着:“摩陀,摩陀。”不一会儿,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冒出了一股股香气,闻了叫人直流口水。小和尚盛了满满的一钵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饿,见石头煮得又黄又香,就抓起一个送到嘴里。想不到这东西黄得象杏子,软得象山芋,甜得赛桃子,三口两口把钵子里的都吃光了。吃过之后,觉得满身爽快,连脸上的皱纹也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以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来源:中国文化菜研究会 红墙御厨联合会 牛云霆189103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