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时尚 > 详细内容
梅白鱼 —— 素衣美人 美味仙子。
发布时间:2016/3/26  阅读次数:2493  字体大小: 【】 【】【

\
梅白鱼 —— 素衣美人 美味仙子。该鱼食用季节以黄梅季节最佳,从古至今,因其“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绝无仅有”而一直被列为席上珍品。

相传,当年庄子避难池河时,每天到池河边钓鱼,就钓过这种鱼。有一次,庄子钓得一尾梅白鱼归来,见家门上锁,随手将梅白鱼挂在门锁上,当他从田中劳作的妻子手中取回钥匙时,却不见了鱼,门锁上只挂着一条完整的鱼骨,顺着鱼骨往下看,地面上一滩如奶似的水渍,明显是鱼肉熔化的缘故,可见此鱼娇贵。

  

  浆汁如奶、肉嫩味鲜的梅白鱼早已闻名遐迩。相传清乾隆年间,盼食心切的定远知县,刚一到任,就下令要地方小吏送给他品尝。小吏不敢怠慢,却心中犯难,因为他知道梅白鱼出水就死,即使从清水湾取水,将鱼养在水中,送到县城,鱼也不能成活。就在万般无奈时,吏妻想了一个点子,她找来木工,制作一副火炉担子,按传统方法,将鱼洗净,放入锅中,配制好佐料,用火慢慢蒸煮,同时,令一壮汉,挑起鱼担,向县城走去。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鱼煮的时间愈长,味道愈鲜。等壮汉将鱼担挑到县城,送到县老爷面前时鱼味正浓,汤白如奶,香气扑鼻,老爷吃了赞不绝口。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池河,得知梅白鱼鲜美,一到南京就指令品尝梅白鱼。池河到南京二百多里,圣旨下到定远,县老爷哪敢怠慢,于是,选最佳骑手,备快马一匹,马背上驮着火炉挑子,煮着刚下锅的梅鱼,迎着北京——南京的官方大道,快马加鞭,向金陵奔驰而去。一路上驿站接迎,换马快跑,二百余里,五、六个时辰马到南京,鱼正好煮透。乾隆帝吃后,连声称好,在褒奖定远知县的同时,并指令每年的梅雨季节将

  

梅鱼又名“梅白鱼”,定远池河镇至凤阳梅市乡广段池河中的特产。梅市地处定远、凤阳、嘉山三县交界处,因传统集市贸易而称“梅市,又以“三梅”(梅姓、梅河、梅鱼)而著名。梅鱼,小者数寸,大者盈尺,眼珠晶亮头小身扁,色白肉嫩。尤以黄梅季节捕捞出水的梅鱼,会从鳞下流出串串乳汁般的液体,鱼肉味鲜美无比。据传,梅鱼在明代曾是贡品。

人工繁殖成功


  

  梅鱼亦称梅白鱼、梅鲌鱼。其产于滁州境内的池河中,《辞海》解释说:“硬骨鱼纲,鲤科,一群栖息淡水中上层的中型鱼类,体侧扁;口大斜或上翘,腹面全部或后部具肉棱,脊梁两侧着淡黄色花纹,通体银白色,布满细小鲮片,其味鲜美。”该鱼食用季节以黄梅季节最佳,从古至今,因其“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绝无仅有”而一直被列为席上珍品。明朝时,此鱼只供皇帝膳用,所以也称“贡鱼”。滁州外出的游子归来都要品尝此菜,以解乡愁,正如“犹有梅鱼供一醉,不须著句话乡愁”。外地客人也“闻香”而来,大饱口福。史料记载该鱼“数日即不见,不知其何往也。”由于其本身受地域及季节限制,加之近年水域生态环境变化、无节制的滥捕等原因,梅鲌鱼的产量急剧减少,诸多食客只能“望河兴叹”。[2]

此鱼供奉朝廷。从此,梅白鱼又成了专贡皇上享用的贡鱼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