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博览 > 详细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凤画
发布时间:2015/6/22  阅读次数:1459  字体大小: 【】 【】【


 关于凤画的产生年代,大多数人认为在元末明初。但该说法无据可查,故不足为信。而凤阳民间认为凤画的产生与朱元璋有关。明初,朱元璋于凤凰山之阳建中都城,定家乡之名为“凤阳”,把家乡比作凤凰。由此,一些美化凤阳的民间艺术诞生了,其中包括凤画。现存的中都城、明皇陵石刻中大量的凤凰浮雕,也对凤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因为凤凰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这种艺术诞生后深受人民喜爱,有着相当的生命力。

  凤画自形成以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达到极盛阶段,凤阳百姓争相购买。解放前,府城内的府东街有画店数十家之多,被称为“凤凰街”,后因战乱逐渐萧条。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拯救凤画艺术,将老艺人李凤鸣、王德鑫、华先荣请到蚌埠专区文化部门专门作画。1958年,李、华二人被选派到北京,与全国著名画家叶浅予、陈半丁等老画家共商绘画之计,至此,凤画有了新的发展。“文革”时期,凤画被视为封建艺术遭到禁锢。凤画又遭厄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凤画艺术又获得新生,老艺人重操旧业,培养凤画新人,现在已拥有大批凤画创作人才。凤画作品除在国内大量销售外,还被来访的国际朋友带往世界各地。20096月凤阳凤画在合肥省画廊举办一期凤画展览,引起轰动。

  凤阳凤画(又称龙凤画)源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凤阳凤画经历代艺人不断创造,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程式,其凤凰造型必须是“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聚集了百鸟之长。在绘制技法上,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并吸取了工笔花鸟画的勾线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画通俗画风,有“五彩、素彩、水墨”的色彩表现手法,能做到雅俗共赏。凤画的题材很多,其中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带子上朝、五凤楼、龙凤图、凤撵麒麟、百鸟献寿、四扇屏等传统佳作,故深为广大群众喜爱。尽管凤凰的演变复杂,但其造型结构已呈定式。即所谓锦鸡的头、鹦鹉的嘴、孔雀的脖、鸳鸯的身、大鹏的翅、仙鹤的足、孔雀的毛,再加上如意形的胜冠等。凤凰的头部包括:凤嘴、凤眼、颈项、凤冠(俗称胜冠)和凤坠等。凤凰的身部包括:胸、背、腹、翅膀(肩羽、复羽、翼羽和飞羽)与凤胆等。凤凰的尾部包括:主凤尾、次凤尾和飘翎。主凤尾一般为2根,也有3根和5根,甚至多达9根的。凤凰的尾羽都有凤镜(俗称凤尾眼)。凤凰的足部包括:腿、跗和趾足。凤凰的趾足是离趾足,和鹤一样,内趾、中趾、外趾、后趾都是分开的。凤凰的造型集自然界飞禽优美之大成,是名副其实的鸟中之王。造型中大多呈腾飞状,因此在描绘时可参照禽鸟的飞翔动态。画凤先绘卵形,为凤体。在卵内三分之一处画一条虚线,为凤的背部和腹部的分界线。根据凤的动态,在卵外的相应部位画一小卵形为凤的头部。用颈项把这两个卵形连接起来,然后添上长长的尾羽、凤腿和高高的凤足,便是凤凰的大体轮廓。如果再画上凤翎、凤胆、凤冠、凤坠、凤嘴、凤眼等等,然后着色步步深入,便可逐步完善而成。

  《丹凤朝阳》、《百鸟朝凤》、《五凤楼》、《龙凤阁》、《麒麟凤》、《带子还巢》、《百鸟献寿》、《四屏图》等数百幅。

  象征家庭吉祥如意,及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平安。

  用途是经营性销售或作为礼品赠送亲友。

  材料有宣纸、毛笔、国画颜料等。

  凤画自形成以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达到鼎盛阶段,民国时期逐渐衰落。解放以后得以复苏。“文革”时期遭禁锢。改革开放后得到恢复发展,有马夕林、吴德椿、吴文军、涂维良、王金生、王云之、张维武、刘云刚等从事此艺,并注重培训凤画人才,现拥有艺术造诣较深的凤画作者50多人和青、少、幼年凤画作者庞大群体,传承状态良好。凤画现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有关资料载《凤画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和《凤阳名胜大观》、《凤阳古今》等书籍。上世纪80年代县文化部门曾出版一集《凤阳凤画》;凤画艺术家吴德椿、吴文军、涂维良、王金生等除在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外,还出版有个人画册。



凤阳凤画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