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谯区东北有个三官集乡。三官集乡境内有个三官殿。三官殿曾鼎盛一时。说起三官殿与三官乡得名的由来,还有段传说。
相传,三官殿坐落在古代南来北往的交通大道旁,大道上商贾来往不断。这条道路在太平盛世还好,遇到兵荒马乱之年,常有强盗出没。过往客商财物被抢之事时有发生。这一年又是干旱饥荒执念之年,五月十五日晚上,从南方来几个珠宝商人,因贪图赶路,晚上路过这里。这天晚上刮着东南风,月光不时被黑云遮住。商人与挑夫走到一段空旷无人烟的地方,忽然听到“站住!把财物丢下来!”的大吼声。随着喊声,从树丛中蹿出来一伙拿刀举叉的强盗。挑夫吓得丢下珠宝就跑,几个商人连忙跪在地上求饶。强盗冲过来,一边拳打脚踢商人,一边抢夺珠宝财物。商人双手抱住箱子,口中哀求:“大王饶命,小人愿送买路之钱。”说着拿出几条珍珠链子与金银首饰给为首的大汉。强盗要夺的是全部财物,几件东西哪行呢?“还不下手!”为首的大号一声令下,小强盗一起上来抢、商人拼命争夺,为首的大汉举刀就砍。正危机之时,突然人嘶马叫,不知从什么地方飞过来三匹战马,马上骑着三个壮士。这时月亮正好从黑云中钻出来,月色下,只见中间的壮士手掣双股剑,左边的壮士高举大刀,右边的壮士挺着一丈多长的蛇矛。三人来势凶猛,强盗吓得丢下财物拔腿就跑。几个商人立即对着三位壮士磕头,感谢救助之恩,并要以重金想酬。中间的壮士说:“区区小事,不必挂齿,以后路上要多加小心。”言毕,三人飞马腾空而去。几个商人认出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形象,立即对天遥拜,感谢显灵搭救之恩。
刘备、关羽、张飞显灵赶走强盗之后,几个商人在附近找到一个破庙住下。第二天临走时,丢下很多银两给老和尚,求老和尚在庙内建三个殿,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官人。人们称这三个殿为“三官殿”。
当地人还有流传,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曾路过这里,在这里歇脚饮酒,后人为纪念刘、关、张三人,建了一个寺庙,叫三官殿。还有的说,以前这个地方的自然灾害较多,人们建三个大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以祈求丰收。
当地人还把农历五月十五作为庙会日期。每年的这一天,殿内殿外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三官殿热闹非凡。三官殿出名之后,寺庙所在的村称为三官村,又由村庄衍为乡名,这就是三官乡得名的由来。
离三官殿不远,还有一座关帝庙,是供奉关羽的。传说关羽曾在这里显灵救人。关帝庙的遗址,在现在的三官乡关帝村境内。
南谯区黄泥岗镇政府所在地黄泥集,是南谯区东北部的一个比较繁荣的农村集镇。
相传古时候,黄泥集附近有座古城,古城在沙河白米村。这座古村不知毁于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毁于哪一年。古城毁掉后,有黄、路两姓氏人家在这一带居住。姓黄的家族住在现今黄泥集的南头,姓路的家族住在北头。这两姓原本都是生意人,在这里住下之后,又开始做生意。一家开布庄,一家开粮食行,并兼营酒店、日杂、榨油等生意。生意开张,要让远近乡邻们知道。两姓人家商量一番后,请来戏班子,搭起戏台唱戏。唱戏时间定为一个月,但不是天天唱,因为人们还要干别的事情。连唱三天过后,改为每隔三天两头唱一场,就是农历的一、四、七,这三天唱戏。每到唱戏日,锣鼓一敲,人们就来了。唱戏的日子,乡亲们来看戏,又顺便做买卖生意。一个月下来,形成了习惯,每逢一、四、七就来买卖。所谓“约定成俗”,后来一、四、七就成了赶集的日子。也就是黄泥集的逢集日期。
唱戏一个月以后,来买卖的人增多了,黄、路两姓的生意人也出了名。市场行情好,又吸引了一些沾亲带故与周围的人到这里来建店铺、开作坊。这样渐渐地形成了集镇。这个集是因为黄、路两姓开了头在这里做买卖兴起来的,所以集名就叫“黄路集”。
后来,以为这个集坐落在一条小山岗上,这个山岗全是黄泥巴,当地人称为黄泥岗。黄泥岗的黄泥又黏又连,天阴下雨来赶集的人,满脚上都沾有黄泥巴。走路踩在黄泥巴上,稍不注意就溅得身上也是黄泥浆,黄泥巴给人们的印象太深了,因而后来又渐渐叫成“黄泥集”。原来的黄泥公社、黄泥乡也因此而得名。一九九二年,黄泥乡撤乡建镇,就以黄泥岗为名,这就是现在的黄泥岗镇的由来。
腰铺原来叫仁义铺,后来传说天上的白虎星在这里与人间的凡人缔结姻缘,人们叫它“妖铺”,后又谐音为“腰铺”。
腰铺处在滁州和全椒之间,古时是官方的驿站,南来北往的人要翻越它北面的关山洞,大多要在这里投宿。为方便商贾过客,这集镇上有户姓张的人,就在驿站旁开了一个客栈。张老板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凡是过往旅客,只要投宿他的店,不论有钱没钱,钱多钱少,他都不计较,保管你住的满意,吃的舒心。时间长了,人们都说这张老板为人仁义,也就称他为张仁义。张仁义待人热情,他的客栈回头客越来越多,张仁义的名声越穿越广,后来人们就用张仁义店铺的名气代表这地方的名字,称此地为仁义铺。
后来,明朝有个叫崔韬的人,考取进士,朝廷委派他到江西某地做官。他从京城一路南下,当翻过滁州关山洞,赶到仁义铺时,一是天要下雨,二是天色将晚,他也很劳累,便想在仁义铺投宿一晚,第二天再上路。崔韬来到张仁义旅店,要求住宿。张仁义告之,由于天要下雨,晚上住店的人多,加的铺都住满了,要是他不嫌弃,旅店后院有间放杂物的小屋也许能凑合一夜,崔韬答应了。张仁义立即吩咐伙计把小屋清理一下,并临时搭了一个铺,伙计还提醒崔韬,说这小屋门外有口枯井,叫他行路注意,不要掉下去,为防意外,崔韬从小屋中找块木板盖在枯井上。
晚饭后,天上下起了下雨,旅途劳累一天的崔韬尚无睡意,就点着油灯看起书来。约在午夜时分,崔韬隐约听到院中有响声,紧接着他住的小屋的门因为没有上门闩,只听“吱”的一声,门像是被风刮开了,随着灯火闪烁,崔韬的目光从书上移到门口。他吃惊的发现,门开后,从外面蹿进来一只老虎,他正要惊叫,但见那老虎没有朝自己扑来,而是顺地一滚,虎皮落地,一个漂亮的少女站在崔韬面前,对他含情脉脉地露出笑容。
崔韬见该女子对自己并无恶意,于是定了定神,用既责备又劝诫的口气说:“深更半夜的你一个女孩子家,闯到男人房间,不怕人家笑话而有损你的名声吗?请你好自为之,还是赶快离开吧!”谁知那女子朝崔韬跪下说:“官人息怒,小女子有几句话说完再走也不迟。”崔韬说:“你有什么话,就请站起来说吧。”那姑娘站起身说道;“我是天上白虎星下凡来的。早些年代,我件人间七彩世界很是好看,就经常下凡来到人间,变成一只白虎在山林中游玩。有一次,我游荡到琅琊山,被一个猎人所挖的陷阱捕获,那猎人就把我卖给滁州开中药铺的。这开中药铺的掌柜就是你的老祖宗。他花钱买虎是想用虎骨泡酒后作为药酒出售的。那次他买下我后,见我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甚感惊奇,又见我双眼流泪,知我非一般老虎,就没有杀我,而是把我送入山林。后来你的祖辈又迁入到蒲州,我一心想报答这不杀之恩。党得知你是恩人的后辈,如今十年寒窗,学有所成,又才貌双全,我又下凡来,想嫁给官人,结为伴侣,望官人能不弃而成全我的心愿。”那姑娘说完,眼中已饱含泪水。
崔韬见这女子生的眉清目秀,眼中一汪秋水正如带雨的梨花,崔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美人,他动了心。但他必定是读书之人,除读圣贤书之外,也读过许多野史杂记、神鬼精怪之类的闲书。他想这女子说的话我不知真假,但她既然知道我十年寒窗之苦,应不是平常之人,还是防一手为好。于是他借故外出小解,略施一计,顺手把那虎皮拾起来丢到外面枯井中去,然后才与那美人同床共寝。鸡叫之时,那女子下床找虎皮,但没找到,也就随崔韬上路了。
崔韬在江西为官五年后,奉召回京要到其他地方任职。来时孤身一人,半路成家,在江西又育有一对子女,如今是一家四口同行很是幸福。当他们走到仁义铺时,触景生情,夫妻俩都说要在此住一晚,以便明天翻越关山洞。张仁义旅店见来了一位官人,忙把他们领进一个上等的房间,而他们夫妇却说把那间留给随从和孩子住,他们夫妇俩要到后院那小屋住。这下店老板张仁义得知他俩是想重温那段旧梦,张仁义忙安排伙计把小屋清扫一番。
天色将晚,崔韬夫妇进了小屋,妻子动情地说:“官人,当年我披着的那张虎皮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崔韬见心爱的妻子思念旧物,也就告诉她:“那东西被我丢到外面井中去了。”妻子说能否捞上来看一看,崔韬为了取悦妻子,忙叫来随从,让他们下井去取出虎皮,由于是枯井,被取出的虎皮完好如初。
看见虎皮,崔韬妻子不禁流下两行热泪。她手拿着那张皮对崔韬说;“官人啊,见了这张虎皮,我就要回天界去了。你我夫妻一场,缘分已尽,请你好好抚养我们的孩子。”说完把那虎皮往身后一披,只见一道白光升天而去。崔韬和在场的人见此情景,方知她是天上女神。
第二天,崔韬在离开张仁义旅店前,提笔在那间小屋的门楣上写上“妖铺”两个字。张仁义一见,不由大惊,惊慌地说;“崔老爷,使不得,别人都称此地为仁义铺,你却写上妖铺,下次谁还敢来?”崔韬依旧停留在对爱妻的思念中,他无限惆怅地对张仁义说;“这个妖,不是妖怪的意思,是美好、妖媚的意思。妖铺就是美好的停留地。”听他这么一说,张仁义连连点头。的确是这样,现代汉语中,“妖娆”一词中的“妖”,依然还是“美丽”的意思。这个故事一传开,仁义铺就被称为“妖铺”了。后来,生活在妖铺这地方的人嫌“妖”字有妖怪之嫌,因这地方正好处在全椒和滁州两地的中间,就把它谐音为“腰铺”了。
腰铺的确是美好的停留地,如今这里的开发区已有数十家企业进驻了。
很久很久以前,花山并没有山,而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平地。
在琅琊山西山脚下,住着一户姓亢的青年,名字叫亢玉。他家本来是一个大户人家,到他成年后,家境逐渐破落,只剩下一座宽大的宅院,二十六七还没有成亲。他靠上琅琊山挖草药进城去卖来维持生活。他满肚子学问,最大的爱好是养花种草,他家的屋里院内全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一年四季天天香气扑鼻,几里路外都能闻到。
一天, 一位仙女奉玉皇大帝的旨令去请王母娘娘赴宴。这位仙女路过琅琊山时,闻到一种奇异的香气,看到了亢玉家的宅院,
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亢玉家。亢玉以为她是来买草药的,便热情地招呼她。仙女告诉亢玉,她喜欢花草,可还没见过像他这么多奇异的花草,她被深深地吸引进来。亢玉带着她从前院看到后院,从屋里看到屋外,一盆一盆地介绍。仙女被亢玉丰富的知识、不俗的谈吐,以及一表人才所倾倒,不禁产生爱慕之情,愿与亢玉白头偕老。
忽然,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仙女顿时大惊失色,含泪向亢玉说;“我是天上的仙女,有事路过这里,耽误了送信。玉帝怪罪下来,派雷公捉我回天庭,我们无缘再见面了。我送你一朵莲花做纪念吧。”说着从头上取下莲花,正准备递给亢玉,这时雷公伸手一抓,仙女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向天空,仙女在空中把莲花向亢玉抛来。这是一道闪电划过长空,接着一个巨雷打过来,仙女抛出的莲花被打碎,向琅琊山的西部飘落。待亢玉回过神来,仔细看时,仙女已无影无踪,再往西一看,不见了往日的平地,而是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山起伏,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花山了。
南谯区章广镇政府驻地的章广集,原叫章官集,是章、官两姓在此做生意而兴起的集镇。
相传,很多年以前,有章、官两姓人家分别在一条河流的两边居住。章姓住在河南岸,官姓住在河北岸。这两姓人氏都是生意人。做生意需要集市,两姓商量共同新建一个集市。章姓要在河南岸建集,官姓要在河北岸建市,争来争去,两姓各不相让,最后决定打赌(比赛)。就是各建一个集市,看哪个集市兴旺,由地方上的头面任务与士绅作证人。赌注是:败者把商号招牌拿到胜者的集镇去,三年内不得撤回来,并约定农历十月初四开集,以后每逢四、九为逢集日。
打赌之后,两姓各自在选择的地方行动,搭商铺、圈牛市、建猪行等等,又四处张贴开集告示,大请商家,着实忙碌了一阵子。开集这天,双方都请来了戏班子,从初四唱到十四,连续唱戏十一天,以烘托气氛。打赌结果,官姓建的集胜了,称为得胜集。因为得胜集地址较好,交通方便,赶集的人络绎不绝,集市上人多、商品多,交易成交的也多。章姓的集离水边太近,并且地势低洼,道路又不怎么好走,赶集的人少、商品也少,败给了官姓。败掉的集称为灰尘集。灰尘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逢集了。而得胜集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任是农历的四、九逢集。
章姓败北以后,按事先的规定,只得把商号招牌迁到得胜集去做生意,但其内心并不服气。三年过后,章姓撤回商号招牌,准备在灰尘集南边四里路,滁州到合肥的大道边再建集市。官姓也发现这个地位优势,决定抛弃前嫌,在章姓选择的地址上共同开辟集市。章姓也觉得做生意市场最重要,各做各的生意,两姓没必要再作无意义的争执,就满口答应了。于是两姓联合起来,共同新建了一个集市。这个集就叫“章官集”。由于“官”与“管”音相近,当地还有称“章管集”的。
章官集农历的二、七逢集,由于两姓共同经营管理,集市越来越兴旺,逐步发展为滁州西部山区的一个重要集镇。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官姓生意人陆续迁徙走了,章官集的集市贸易也有些衰退。正在逐渐衰败时,章姓中出了一个叫章广的人,这个人很会经营,他又开拓、繁荣了章官集的市场。由于这个叫章广的人有了名气,又渐渐称为章广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在这里建立了章广乡(据说当时为了避免“官”、“管”不清,故取名“章广”),从此以后这个集就称为章广集了。
皇甫山南将军峰脚下,现今南谯区常山乡境内,有一座古老的小集镇叫常山岭,常山岭坐落在一条山岗上。这条山岗长十余里,原称长岭,据说“常山岭”的得名,有一段传说故事。
从前,长岭一带人烟稀少,常有强盗出没。元朝末年,有个叫夜猫子的匪首,带一伙强盗在长岭周围专以抢劫为生。这一年,朱洪武派大将常遇春,从定远带着一支人马追击元朝军队到长岭。常遇春打败了元兵,又为民除害清剿了盗匪。这个家伙对常遇春恨之入骨,装作打柴人,探听到常遇春人马虚实以后,向元兵送了情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夜猫子带着元兵队伍,从东边一条小路摸到岭上,偷袭常遇春大营。双方在岭东一块平台上展开激战。一直战到天亮,元兵才被打败。这次从小路偷袭,常遇春没有防范到,虽然守住了长岭,但伤亡不少人马。
为防止敌人再来偷袭,常遇春一边指挥将士在长岭上修筑寨子,一边选派当地士卒,化装进皇甫山,侦探到了匪首夜猫子的老窝。一天半夜,常遇春趁其不备,带兵一举剿灭了夜猫子这伙无恶不作的土匪。常遇春剿灭了盗匪,深受当地人民爱戴,人们就把常遇春筑的寨子,称为“常山寨”,筑寨的长岭,称为“常山岭”。常山岭后来渐渐形成集市,就叫常山集,常山乡也因此得名。
常山岭东边,常遇春和元兵作战的那块平台,因阵亡过将士,被叫做“阵亡台”,又叫“望乡台”没意思是阵亡的将士只能在这里魂望故乡了。
后来,常遇春离开常山寨时,一来考虑常山岭位置重要,二来为防止强盗残害百姓,就留下刘伯温的一个侄子,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常山寨。再后来大明朝建立,天下太平,刘伯温的侄子无仗可打,就带兵在岭东开山烧石灰,又留下石灰窑和石灰刘村庄的名字。
南谯区大柳镇的前身是曲亭乡。说起“曲亭”的由来,还与后周的柴王有关。
相传,柴王有个义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长得非常漂亮。柴王十分爱这个义妹,平时形影不离,行军打仗也与义妹同行。这一年柴王兵伐南唐,打到滁州西北的皇甫山烽火台下时,柴王突然心血来潮,要与义妹成亲,封义妹为王妃。这可给义妹出了难题,答应吧,自己虽敬重柴王,但一直视他为兄长,从来没想到成亲这件事,婚姻大事,岂能草率行事?不答应吧,大敌当前,又怕影响柴王情绪,怎么办呢?于是柴王的义妹想了一计来为难柴王,让他打消这个念头。义妹提出:要柴王在一夜之间造好一座土城,如能按时造好就与柴王在新城里成亲,如果不能按时造好,仍以兄妹相称。
柴王答应了义妹的要求,连忙调集人马挑土造城。柴王平时待人宽厚,造城时又身先士卒,将士们个个用力,城墙眼看不断升高。半夜时分,东、西、北边的三方城墙都先后堆好,只有南边的城墙没有堆多高。柴王连忙调遣人马增援南方,自己也骑马赶去督促。
再说柴王的义妹,眼看新土城快造好了,心中急得不得了,就在柴王赶往南边时,她连忙用一根长竹竿,在刚堆好的东边城墙外头,挑起三盏明亮的灯笼。柴王看见三盏明灯,只当是三颗启明星已从东方升起,时辰已到了,就长叹一声,停止造城,解散军队回营休息。他则坐在驻地的一个亭子里闷闷不乐。柴王想到不能与心爱的义妹成婚,心里越想越难过,想到动情处,不免失声痛哭。哭声十分委屈,当地老百姓就称此地为“屈亭”。因“屈”和“曲”谐音,后来渐渐叫“曲亭”。柴王驻军的地方后来成为集镇,就叫“曲亭集”,曲亭乡也因此而得名。
现在在曲亭乡境内及附近还有不少根据这个传说而得名的地方。据说柴王在曲亭这个地方哭了一会后,到军营外散散心。他边哭边往东南走,哭着哭着嗓子哑了,苦哑嗓子的地方叫“哑亭”,哑亭就是曲亭乡东边的一个村庄。柴王造的土城,后来废弃了,成立一座山,山名叫“曲亭山”。柴王的义妹挑起三盏灯笼,柴王误以为三颗启明星升起的地方,被叫做“三星集”,现在的三星村由此而得名。
施集乡政府驻地施家集,是滁州西部山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的一个农村集镇,说到它的兴起,有个传说。
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姓施的老夫妻俩,开个糟坊,靠酿酒为生。儿子少兴,从小读过几年私塾,十六岁时跟着父母当帮手。少兴十九岁那年,听说北边酿造的古井贡酒、口子酒品位高,销量好,一心要去学艺。这一天是出门的吉日,少兴带上干粮、盘缠,辞别父母,离家而去。少兴晓行夜宿,去时一路平安。学艺回来第二天傍晚,天上刮风又下雨,少兴迷了路,天黑下来了还没有找到店铺。正在着急之时,荒野中蹿出一伙强盗,抢走了行李,还打了他一顿。少兴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又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只得跌跌撞撞、冒雨赶路。半夜时,衣服全淋湿了,腿也跌伤了,他才找到一个村庄,在一个草堆边累倒了。天亮以后,一个老人发现了少兴,见他是外地赶路人,就把少兴背到家里,洗漱换衣,留在家里住下。少兴一觉醒来,只见这家披红挂绿,人来人往,待弄明白原因时,少兴着实吃了一惊。
这家姓桂,夫妻俩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桂花。桂花已经十八岁,尚没有婚配。这一带正在风行“拉郎配”,因为这地方有可怕的麻风病流行,少女若患上这种病,在潜伏期中与男子同床之后,病就传给男人,自己就没事了。所以有成人姑娘的家,就千方百计拉郎来家成亲。这时的施少兴不知内情,但已是身不由己,被迫与桂花拜堂。送入洞房后,桂花愁眉不展,口中叹气。问起原因,桂花先是不说,在少兴再三追问下,桂花留着泪说出两人成亲的原因。她还告诉少兴,得这种病的人现实头发、眉毛脱落,接着全身疼痛,痛苦之中,身上的肉一块一块烂掉,这个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停了一下,桂花擦了眼泪说,你家就你一个儿子,我就是死也不能把病传给你,使你家断掉香火。少兴被桂花感动,也含着泪说,已经拜过堂了,不管你如何,我们都是夫妻,我要想办法找名医为你治好病。两人各表心迹到深夜,为避免接触,桂花在洞房里搭张铺,两人分床而睡。过了三天之后,少兴告别桂花与岳父母回乡而去。
再说桂花,在少兴走后两个多月,麻风病发作,为了不连累父母,她强大精神南下寻找少兴。打算看他一眼之后,了结一生。桂花按照少兴留下的地址,找到了施家,这时她的头发、眉毛已脱落,身上开始肿痛。两人见面后,少兴怎么也不让她走。桂花要求单住一间房子,封起房门与外界隔绝。少兴每天从窗户送饭送水,问寒问暖,悉心照料。几天以后,少兴安排好糟坊中事,到外要账。打算筹集银两,寻求名医,为桂花治病。当天晚上没来得及赶回家。在施家糟坊打杂的便送饭给桂花吃。那天晚饭的菜烧咸了,又忘记带开水,夜里桂花口渴难忍,因为少兴不在家,不好惊动别人,就自己找水喝。她住的屋里有个埋在地下的缸,里面有些酒,酒上落满了灰尘。桂花口渴难忍,也想借酒消愁,于是就荡去灰尘,舀了小半碗酒一口气喝下。喝过酒之后,桂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一觉醒来,桂花全身其痒无比,痒的她往墙上撞,在地上直打滚。一连痒了两天,身上不痒了,也不痛了。后来桂花发现身上的烂肉长出了新肉,掉落的头发和眉毛也开始长出新的。少兴回来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欢喜。连忙问起原因,听说是喝酒喝好的。两人来到酒缸前,抹去灰尘,仔细一看,发现缸底有一条已经死掉的毒蛇。少兴明白了,桂花喝了毒蛇泡的酒,以毒攻毒,治好了病。
施家的酒能治麻风病!消息传出后,远远近近的人,有麻风病的、防麻风病的都来买酒,桂花的家乡得知情况也纷纷来购买。施家的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起来,致使药酒供不应求。为避免买酒的人跑冤枉路,少兴贴出告示:三、六、九卖酒。后来这个地方渐渐形成集市,每到农历的三六九就逢集。这个集镇是因施家卖酒兴起的,名字就叫施家集,现在的施集乡也因此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