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总厨会场 > 详细内容
浅谈燕窝及其制作
发布时间:2011/4/5  阅读次数:3194  字体大小: 【】 【】【
  文/牛云霆

燕窝又名燕菜,其形状跟陆地上燕子筑的窝相似,因而称其为燕窝。窝体呈半碗形,通常长约10厘米,宽约6厘米,深约4厘米,重约15克左右。窝的内处粗糙,根处呈丝瓜网络状,外侧隆起光滑,呈半透明状并含有隐约可见细而密的横向丝纹,质地脆而硬,略有腥味,且有少许咸味,食之有黏滑的感觉。


燕窝是海鸟(金丝雀)筑的巢,因其不易采摘,数量极少,在烹调原料中极为昂贵。早在古代书中对其就有记载,并被列为海味八珍之一。


金丝雀就在海边生活,羽毛呈黑色,背部有金丝光泽,下体呈灰白色。金丝燕体型比一般家燕小,尾巴呈长方形,不像一般家燕呈剪刀叉形状,有些近似于麻雀的尾巴,两个翅膀较大,收拢之后的长度超出了尾巴,两个翅膀较大,收拢之后的长度超出了尾羽,脚趾四个都是前伸状,不像家燕的脚趾呈前三后一状。金丝雀一般不是在窝里过夜,而是叭在岩壁上休息。其食物主要是海中的小鱼虾、海藻,它的喉部有比较发达的腺体,能够分泌出黏性状的唾液。


金丝雀在产卵之前就会用唾液在悬崖峭壁上筑成巢,整个过程约一个月左右,筑好巢后,就在里面产蛋、孵化,待到小燕子能飞了,便舍巢而去,经历的时间约110天左右,此后便是采摘的最佳时期,由于金丝雀是把巢筑在海边的悬崖峭壁间,因而采摘十分不易,采集者常常冒着生命危险,以借助绳索或竹竿作为攀爬的工具,贴附在崖壁上而进行的,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葬身于鱼腹。


燕窝主要产于东南亚,一年四季皆可采收。我国的广东、海南省等地均有出产,海南万宁燕窝被誉为“东方珍品”,产于印尼的燕窝称龙牙燕,产于泰国的叫暹逻燕。


一、    燕窝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燕窝的营养十分丰富,蛋白质含量是50%,碳水化合物30%,


还含水量有无机盐等。中医则认为它味甘淡平,有养阴润燥,入肺、胃、肾经、益气补中的功效,可用于治虚损痨瘵、咳嗽痰喘、咯血吐血、欠痢、久疟、噎隔反胃等症。《本草纲目》介绍为“大养肺阴、化痰止咳、补而能清,为调损劳瘵之圣药。”近代科学研究报告也证明燕窝含有丰富的活性酶蛋白、铁、磷、碘及维生素及表皮生长因子,可有效刺激细胞生长,达到美容和提高免疫力功能的作用。从食补角度来论,则具有润肺养颜、滋阴补肾、清热健脾、延年益寿的作用。


二、     燕窝的品种:官燕、毛燕、血燕


官燕也是白燕的别称,是燕鸟第一次筑的巢,完全是用唾液织成,


雪白而透明,蛋白质含量很高,质量较佳,古代曾经列为贡品奉献宫迁,又是专供当官者享用的物品,因此称其为“官燕”。


毛燕:当金丝雀第一次筑的巢被采摘后,由于此时唾液已消耗较多,只好用身上的绒毛和唾液筑巢,因此称其为“毛燕”,颜色呈黑色,品质较次。


血燕:是金丝雀第三次筑巢,因此时产蛋期已近,心力交瘁,唾液也几乎耗尽,只好用刚吃进去的还未来得及消化的小鱼、海藻筑巢,且废液中夹着血丝、绒毛、毛梗,口小、壁薄,色泽呈血红色,因而称其为“血燕”,质量最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血燕出品较少,有的地方售价比官燕略高。




  
  

  

三、     燕窝涨发及素燕的加工






水   浸



除异味



漂   洗



蒸   发



汤   泡



燕   窝



出净料



注意季节

用水温度



镊去毛

和杂物



便于烹调
涨发过程:将燕窝放于白色搪瓷或陶瓷的容器里,春、夏、冬用凉水,科用60℃左右温水浸泡2—3小时,当燕窝发胀透时,用镊子摘去细毛和一些杂物,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漂干净后入洁净容器上笼蒸制15—20分钟,到松散柔软时取出放入调制好的汤中备用。注意:上笼蒸制时,可加入适量的水,蒸到燕盏松散无夹心即可,时间不可延长。否则燕盏会失去条形,并不能浮起在汤面上,进而影响到菜肴的质量。因燕盏本身口味非常清淡,故其蒸发之后可根据需要浸泡于不同的汤汁中,进行烹调前的浸味过程。如果制成咸味菜肴,可加少许姜在汤汁中,以除其异味。

一般燕窝的涨发率为600%左右,有的在涨发时加入了食碱,涨发率可能还会更高,但食碱有效破坏了燕窝的蛋白质,这里不作提议使用。


燕窝涨发后可用干净的容器盛装,放保鲜柜保藏,如长时间存放,必须入低温冷冻柜,使其一下子进行零下25℃以上的环境地内保存,否则燕窝的口感将影响较大。这里建议燕窝最好根据需求适量发制,因为燕窝的鲜品口感为最佳。


素燕的加工:


1、用白萝卜(胡萝卜)切成细丝(丝要细如银针)加入少量琼脂切成的细丝,放干净的容器中,加入蛋清、水、盐反复浸泡6—8小时,除去萝卜本身的味道后取出,再加放少量淀粉制成燕盏形,上笼蒸制1—2分钟即可。(注:蒸制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将会影响素燕的口感)。


2、将干银耳用温水泡透去除根部,切成细丝(丝要细如银针),放干净的容器中加入蛋清、水、盐反复浸泡3—4小时,再取出加入少淀粉制成燕盏形,入笼蒸制5—6分钟即可。


四、     制作燕窝汤


燕窝汤一般有三种:银汤、清汤、浓汤。


银汤是制成燕窝甜品而特制汤汁,因汤的主要提制原料是银耳,所以称为银汤。


清汤、浓汤则是燕窝咸味菜肴而特制的汤汁。


(一)银汤,原料干银耳500克、冰糖50克、雪梨100克、纯净水(或取山泉山)5000克


制法:将干银用温水泡至回软,发透时除去根部,放入装有纯净水的不锈钢桶中,入灶上大火烧开,转小火煨制6小时后,加入冰糖、雪梨(切成块状)再煨制2小时即可,用干净砂布过滤,可得汤2500克


(银汤也可蒸制,时间需12小时左右,熬汤时火不可太大,否则汤汁容易粘底。)


清汤、浓汤制做要领:


1、清汤不能震荡,火力不能太大,否则汤易浑浊不清。


2、浓汤易用中小火,大火汤则易粘黏锅底,影响汤的质量。


3、肉类原料如焯水温度不可太高,应在60℃左右,当肉类原料在水的水的温度63℃以上时就会有肉汁流出,肉里的营养也将会流出,因而也就不能达到所熬汤目的的要求。


4、汤里浮污应撇净,否则将影响汤的纯洁和鲜美。


5、浓汤的原料应冷水下锅,且中途不可加水,如果投入沸水中,原料表面因聚然受到高温容易凝固,内部的蛋白质就不能大量溢出汤中,汤汁就达不到鲜醇的要求,水最好一次性加足,中途加水会影响汤的质量。


(二)清汤:
原料:猪里脊肉1千克,老鸡(隔年草母鸡)鸡脯肉1千克,老鸭脯肉1千克,青虾肉1千克,桂鱼肉1千克,蟹肉1千克,干贝0.25千克,肚仁1千克,白菜叶0.25千克,桂圆肉50克,纯净水5千克


制法:将里脊肉、鸡脯肉、鸭脯肉、青虾肉、桂鱼肉、蟹肉分别剁成泥茸,加入水上劲后放入不同的容器内。


将纯净水放入不锈钢桶中上火烧到水温65℃左右,转入微火,使水温控制在65℃-85℃之间。


将各种泥茸分别入汤桶内撇净浮污后提制6-8小时,再放入干贝、白菜叶、桂圆肉提制4小时即可。用干净砂布滤出,可取汤汁4千克左右。


清汤汤色呈茶色,清可透底,口味鲜美醇厚。


(三)浓汤


原料:老母鸡(隔年草母鸡)2千克、老鸭2千克、猪排骨2千克、龙骨2千克、猪蹄2千克、肘子2千克、肉皮4千克、蟹肉1千克、青虾肉1千克、干贝0.25千克、胡萝卜0.25千克、陈皮250克、藏红花25克、纯净水10千克


制法:将老鸡、老鸭(去尾脊)、猪排骨、龙骨、猪蹄、肘子、肉皮分别斩成大块,放入60℃的热水中焯水后,漂洗干净。


将纯净水入不锈钢桶内,把竹垫放入桶底,再放前面漂净的各种原料入火上,大火烧开,再转小火(汤汁保持微沸)煲8小时。


将蟹肉、青虾肉、干贝、胡萝卜(切成块状)放入汤桶内,用干净砂布包好藏红花、陈皮入汽桶内,煲至4-6小时即可。


用干净砂布滤取汤汁,可得汤7千克左右。


浓汤汤色金黄、口味鲜、香、黏、浓厚。


制好的汤用干净的容器盛装,最好当天制做当天使用,否则汤的鲜度下降,影响菜肴的质量。(注:鲜汤盛器不宜使用金属器具鲜汤的质量,还会影响到鲜汤的卫生)。


五、燕窝赋味与制作


燕窝赋味一般有两个过程:一是燕窝在蒸发后的汤泡程度一般需2-3小时,二根据菜肴的需要而进行的正式烹调中的入味过程。


1、如对甜品燕窝赋味,可将汤泡后的燕窝入银汤中(银汤需保持在100℃左右)放入调料品至凉,如此反复2-3次。也可将燕窝入银汤中蒸制2-3小时即可。


2、如对咸品燕窝赋味,可将汤泡后的燕窝入清汤或浓汤中(汤汁需保持在100℃左右)放入调料品至凉,如此反复2-3次。如需燕窝在汤面中浮现,可将燕盏在50℃左右的清汤中反复浸泡。


燕窝制做:


要点:燕窝一般有甜、咸两种口味,为保持其原汁原味,调味要以清淡为主(勾芡应少量),这里建议最好不勾芡,因为芡粉影响到燕窝本身的口感。


燕窝一般应带佐料姜汁,调拌食用,咸甜皆可,因姜属温性可除去燕窝之寒气。


燕窝甜品制作:将提好的银汤放入调料,加热后,入汤盅内保温,再放入加热后的燕窝,(为使菜肴美观、食用性强,也可用蛋清糕制做各种造型围边佐食),配带杏仁汁、姜汁,最后以焯水后的胡萝卜丝涮口即可。


燕窝甜品制做:将提好的清汤(浓汤)放入调料、燕窝、配料进行加热后装盘(为使菜肴美观、食用性强、可用鱼、肉茸做成各种造型围边佐食),配带清炒白菜丝、姜汁、香菜即可。


素燕菜肴制做可根据以上方法制作即可。


掌握以上制做燕窝要领以后,即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燕窝菜肴。例如:牡丹官燕、燕子归巢、翠竹燕、一品官燕、猴头扒官燕、金钱素燕等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