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食文化研究会 李长有 孙玉梅
摘 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三秦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简称三秦大地。古代楚汉相争时,项羽大封诸侯,将秦朝故地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导今咸阳以西至甘肃省东部地区,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领导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领导今陕北及河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东北),合称为历史纪录上的“三秦”。现代三秦是指陕西省管辖的关中、陕南、陕北三大行政区域。西安市中心的钟楼上有一幅楹联,“华夏五千载人文始祖三秦孕,长安十三朝炎黄后裔一脉承”。中国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陕西省建都,长达1000多年,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中国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三秦饮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炎帝神农教民种谷,黄帝蒸谷为饭,周文王赐礼面,太师饼,周代八珍,易经八卦鱼肚,秦代名菜全家福,汉代著名鸿门宴、风吞翅,汉中刘邦浆水面,诸葛亮大馄钝,武则天炒腰花,杨玉环贵妃鸡,唐代宫廷龙鳯宴,石烹遗风天然饼,延安名肴三不沾,孙思邈调香葫芦头,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妙赞长安筵,毛泽东盛夸钱钱饭,等等,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只能简明扼要的纵论三秦饮食文化,欢迎指正。
关 键 词: 三 秦 饮食文化 陕西菜点
一、中国三秦饮食文化及陕西菜的特点:
1、陕西菜的特点:
陕西菜简称陕菜,又称秦菜,用料广泛。选料严格,刀功细腻,翻锅功夫精妙,讲究火功,精于用鲜汤,长于用糊芡,注重原色,原形、变形、造型、原汁、原味,调味,擅长小炒、大炒、炸、酿、蒸、炖、汆、炝、烩、煨、烧、烤、卤、酱,风格华丽典雅,以鲜香、酸辣、麻香、脆嫩、爽口、酥烂而独树一帜。
陕西菜肴、面点、小吃用的原料,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山八珍、海八珍、草八珍均入倄馔,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土里长的、树上产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不论跑、潜、翔、肉、脏、头、尾、根、茎、花、仁、果、叶、菌类,无所不用;还将猪、鸡血清提纯入馔;就连人们视之为废物的鸡嗉、鱼肠,也能变成席上之珍。但是选料又非常严格,如“葫芦鸡”,非三爻村“倭倭鸡”不用;“奶汤锅子鱼”非黄河活鲤不作。陕菜的刀功堪称一绝,可以单手切肉,肉片薄如纸;可在绸布上切肉丝,而绸子无损;可将猪耳朵切得细如毛发;可用前推后移的“来回刀”双切肉丝,等等。陕菜的翻锅功夫也有独到之处,“飞火”炒菜技术令人拍手称奇;那菜在炒锅中前后左右颠翻的“花打四门”更令人眼花缭乱,大翻锅能够使原料整体翻转180度,不散不乱。这些绝技都是为了烹调能达到特定的效果,而不是花架子。例如制作“金边白菜”如不使用“花打四门”的技术,断难达到“金边”和脆嫩的品质。陕菜的风格堪称绚丽多姿,有鲜艳夺目的“五彩鸡仁”、“彩云里脊”、“鸟语花香”、“龙风呈祥”;有惟妙惟肖的“莲蓬鱼肚”、“松鹤延年”、“雁塔晨钟”、“菊花干贝”;有玉洁冰晶的“冰糖燕菜”、“太白积雪”、“水中捞月”、“白血银肚”、等等。陕菜的基调是鲜香,质地脆嫩、清爽、酥烂。鲜,是突出原料的本味、原汤、原汁,如“煨魷鱼丝”、“干崩煵肉丝”;或使用高级汤料来增鲜,如“清汁蝴蝶鱼”、“清汤海参包袱底”。香,务求隽永。或用沸油直接泼淋在辣面、葱丝、蒜米、姜丝上,使油、葱、蒜、姜四香混为一体,如“炝肚块”;或将辣椒、花椒、生葱投入凉油,文火升温,使其香味尽可能溶入油中,制成辣椒油、花椒油、葱油,然后用于烹调,如“葱黄烧海参”;或同时使用多种香料与主料同蒸或煮,使香味滲入主料,再入热油烹炸,则香味浓郁;或直接使用香花,如“汉桂溜鸡片”。达到鲜香益显其味,脆嫩益显其鲜,清爽益增营养。被誉为“长安首味”的“葫芦鸡”便是其中最完美的代表品种,已有300多个菜肴、面点、小吃荣获中华名优特新食品称号。
2、三秦饮食文化的形成: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称为中原腹地,分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由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南缘,为温带气候,雨量较少,盛产禽、畜,尤以大红枣、优质苹果、杂粮、豆类、无羶味栈羊最负盛名。
陕南为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汉中盆地更是河渠纵横,一派江南风光,禽、畜、水产,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核桃、板栗、柿子、木耳、花椒、猴头菇、生姜、商芝菜、魔芋、薇菜、皖鱼、香菇,有珍稀的竹荪,竹騮。
中部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为温暖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灌溉便利,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名的秦川牛、关中驴、渭河鱼、黄河鲤以及葱、姜、蒜、辣椒产量大,质量好。这些丰富多彩的物产,为陕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秦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久远。早在115万年前已有蓝田人、洛南人、20多万年前的大荔人,在此繁衍生息。距今10000年左右,原始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陕西全境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除著名的老观台遗址、北首岭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客省庄遗址外,仅宝鸡地区即达138处,安康地区也有30多处。据上述遗址考古发掘所见,表明陕西先民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谷物和蔬菜,发明了先进的双连地灶,有了精美的陶器,使烹饪成为可能。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蒙峪(今宝鸡市清姜河畔),他是农业、制陶、医药、八卦和市井的创始人。《四彝群县图》和《云阳宫记》都有黄帝铸鼎于嵯峨山(现三原县境内)的记载。又加上后稷教稼于,使陕西成为我国境内农业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以上不但推动了烹饪的进步,而且使陕菜在几千年前就与食医、补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西周至隋唐,先后有13个封建王朝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陕西,为陕菜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炎黄文化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中国三秦饮食文化及陕西菜的发展:
1、公元前21世纪,周族是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古老民族,由一个小国迅速发展成为取代商朝的西周王朝,典定了此后2000年间陕西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根据《周礼》、《礼记》、《诗经》的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出现的“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筵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宴飨”等。已经形成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功,使用油、盐、酱、醋、梅、姜、桂、葱、芥、蓼、蜜、茱萸、饴糖等多种调料,烤、煎、炸、炒、蒸、炖、煮、拌、酿、腌、泡、渍、腊等多种烹调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咸、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代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二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以乐宥食、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发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3000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2、秦汉时期,陕菜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对烹饪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餱。”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所用。根据体积计算,这一个窖就可藏冰块190多立方米。
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著名学者翦伯赞先生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其宴飨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盅,列金壘,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餚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麂,卵,鹑鹌橙桔,鲐鳢,醢醯,众物杂味”。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傼饼,金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令、汤官令、导官令、胞(胞同庖)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主膳食,
汤官主饼饵,导官主粮食,胞人主宰割。《翰林志》记载:“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汤官供饼饵”。三原县高渠乡有个汤官村,就是因为在西汉时出了一名管理宫廷饮食的官员而得名。秦汉时在烹调方面也有所发展,如《盐铁论》中记载的膳食就有10
多种,“拘豚韭卵,狗摺马羧,煎鱼切肝,羊淹鸡寒,挏马酪酒,蹇膊冒脯,胹羔豆饧,鴣贲雁羹,白鲍甘瓠,热粮和炙”。博望侯张骞通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发展。由西域引进的胡瓜、西瓜、黄瓜、胡罗卜、胡豆、胡葱、胡椒、波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也迅速向国外传播,促进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3、隋唐时期,陕菜发展到第三个高峰。那时的京城长安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三、五百人之馔”可以“立办”《国史补》。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白居易《轻肥》,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58款。诗圣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殀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杜甫《丽人行》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宫廷膳食和餐具十分的精美。他还对一次家宴作了这样的高度赞美曰:“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兼求畜毫且割鲜,蜜沽斗酒谐终宴”。画家、诗人王维绘制了著名的“辋川图”,被一位女僧创制成了花色冷拼,能够用腊肉、炖肉、肉丝、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用20个盘子组合拼制出精美的“辋川小样”,在京城轰动一时。诗仙李白在《效古》的作品中唱道:“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乐,列宴坐群公。”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王维也在《少年行》中吟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在宴会上不但热菜、面点、丰盛,而且还有“冷饮”。例如唐玄宗起凉殿,拾遗陈知节上疏极谏,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赐“冰屑麻节饮”。《唐六典》还有“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膳食。并注明夏月加冷淘粉粥”。当时已经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此时的药膳、食养、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化,主要著作有名医孙思邈的《千金食治》、三原县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同州刺史孟诜的《食疗本草》等等。晚唐以后,由于战争频仍,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次南移;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不如过去。但作为一方重镇,豪绅富贵仍聚于此。在这漫长的岁月,陕菜也随之缓慢地发展着。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三秦大地又变得重要起来,经济文化也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饮食业也更加繁荣。抗战时期,陕菜发展到第四个高峰。京、津、鲁、豫、晋、川、湘、粤、鄂、淮扬、苏锡以及西餐等帮系的餐馆纷纷进入西安、咸阳、宝鸡、汉中等地。尤其是西安,仅大中型饭店、餐馆即达100多家,使陕菜得以注入新鲜血液,继承和发扬周、秦、汉、唐的炒、炖、汆、酿、烤、烩、蒸、煮、扒、塌、涮、煎、爆等,形成技术全面,质感丰富,味型多,适应面广的独特风格。
4、三秦饮食文化又与许多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传说,甚至古代哲学有关,成为历史的见证。例如“细沙炒八宝”与“周八士火化商纣王”;“全家福”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商芝肉”与商山四皓;“枸杞炖银耳”与张良、房玄龄等有关;“风吞翅”与周勃、陈平灭诸吕;“菊花锅”、“炒腰花”与武则天;“汆双脆”与酷吏来俊臣、周兴;“三皮丝”与中唐王旭等三御史;“贵妃鸡翅”与扬贵妃;“菊花干贝”与重阳节;“八卦鱼肚”与易经八卦等有关。例如,著名的“鲤鱼跳龙门”传统菜肴,由来已久。龙门原名龙关,又叫禹门口,距今陕西省韩城市北30公里。《三秦记》中指出:“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不登者点额暴鳃”。在科举制时代,人们把考试中举叫“登龙门”,不中者叫“点额暴鳃”或者说“龙门点额”。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一例外的要做某些事,只有百折不挠、不避艰险困苦才能成功。此菜以黄河活鲤鱼为主料,现做现吃,成菜形象升生动,鱼肉香嫩,鱼汤鲜美,品尝此菜,既饱了口福,又催人奋发向上。
三、中国三秦饮食文化的结构及内涵外延
三秦饮食文化的结构,是以陕西的菜肴、面点、小吃、休闲食品,由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民族菜、寺庙菜、文墨菜、民间菜、西餐所构成,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方特色风味,各有所长。受到中外美食家、营养学家、普通老百姓的青睐、好评和赞扬。
1、关中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安市是陕西省政府机构的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古代13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全国各地山珍海味,农副土特产作为贡品源源输入,历来饮食业发达,烹饪原料应有尽有,山珍海味、禽畜水产无所不用;名厨云集,美食荟萃。擅长炒、炖、煨、烩、炝、汆、酿、蒸。经营正宗陕菜的名店有西安饭庄、人民大厦、桃李春饭店、坊上人饭庄、西秦饭庄、清雅斋饭庄、同盛详泡馍馆、解放路饺子馆、德发长大酒店、杂粮食府、春发生饭店、老西安面馆等。主要代表菜点有“葫芦鸡”、“鸡米海参、”“清汁蝴蝶鱼”、“温拌腰丝”、“桃仁口磨汆双脆”、“奶汤锅子鱼”、“烤羊腿”、“酿金钱发菜”,“肉夹馍”、“米面皮子”、“火晶柿子饼”、“荷叶卤面”、“水煎包子”、“红萝卜饼”、“油酥饼”、“泡泡油糕”、“灌汤包子”、“大肉锅贴”,“泡馍、煮馍”系列小吃及宴席等。
三原菜是包括泾阳、高陵在内的菜倄。这一地区自古就是京畿要地。特别是三原,向称“天下商旅所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饮食业发达很早。三原县尉陈藏器所箸《本草拾遗》流传民间,药膳频为流行。明嘉靖年间左都御史温纯对三原菜概括为:“岂止适口腹,且足清肺肝”(《默奄诗抄》)。明德亭是历史悠久的名店。主要代表菜点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鸡茸鱼翅、”“首乌肝片”、“八珍羹”、“菊花里脊”、“脆皮肘子”、“四鲜肉盒”、“夹肉荸荠”、“辛夷鱼丸”、“益元鸡”、“香酥牛肉”,“蓼花糖”、“太师饼”、“状元饼”、“金钱饼”、“疙噠面”、“千层油饼”、“窝窝面”、“马鞍桥油糕”等。大荔菜是包括渭南、韩城在内的菜倄。大荔古称同洲,秦称“左辅重镇”,唐称“上辅要地”,明称“天府重辅”,又是重要商埠,饮食业发达。主要代表菜有“带把肘子”、“水磨丝”、“升官图”、“蜜汁轱轳”、“荷叶里脊”。韩城花馍代表了关中地方性传统饮食文化手工艺品,花样繁多,美不胜收,既有约定俗成的规格,又有巧夺天工的创新。常见的有“莲花枣糕子,老虎馄蹲,猫虎圈圈子,鱼儿馄饨”。春节有“献爷”馍,元宵节蒸“年灯”馍,二月二蒸“咬虫”馍,端阳节蒸“簸簱”馍,中秋节有“月饼”馍,给老年人祝寿蒸“寿桃、寿盘”等等。
2、陕北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黄陵在内的饮食文化范围,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与内蒙古、宁夏、甘肃接壤,菜肴带有满蒙风味。烹饪原料以禽畜为主,特别是羊馔,几乎家家善烹。擅长炒、炖、烧、烤、炸、煮、烩,以鲜香、酥烂为特色。主要代表菜点有满汉宴席,全羊宴席,豆腐宴席,饺子宴席,“金钱海参”、“八仙过海”、“酸辣海参丁”、“凤凰抱蛋”、“虎头鸡”、“锅烧鸭子”、“麻辣驴肉”、“蜜枣肉”,“手抓羊肉”,“全羊背子”、“羊肉冻豆腐”“糖醋鱼卷”、“鱼酿子”,“马蹄酥”、“香哪”,“肉菜盒子”、“钱钱饭”、“洋芋杈杈”,“陕北米酒”、“轩辕酒”等。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水产资源丰富,以鱼入馔越来越多。
粗粗细细的陕北民间饮食,其饮食文化自成体系,而且能够纯正的保留下来,粗粮细做就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主流之一。杂粮中的荞麦是比小米还粗的一种面食,可聪明的陕北女人将此磨细、或者用一尺长的刀子剁成荞剁面,或以漏斗形式压成饸饹,更多的是做成各色小吃,脱去外壳渗水碾面、过滤、熟是凉粉,蒸成碗状的是碗饦,最精制的要数煎饼,尤其是那些刚过门的新娘,为了显露自己的心灵手巧,往往会做一顿拿手的煎饼,那心性正好的新娘子不厌其烦的把糁子一便又一便地碾,一次一次地滤,直滤到和自己的脸一样白嫩。只听油锅一响,雪白的手腕一扬,锅底就是一轮“十五的圆月”,可它比圆月亮更薄更圆。既有圆月的朦胧,又有圆月的清爽,看它,就像欣赏一张名画;吃它,就像嘴嚼一首名曲。再看那新娘子,白脸溢满红晕,双眼溢出娇羞,那又是一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陕北的饮食基本上都是这样精雕细刻出来的,像热腾腾的油糕,黄灿灿的油馍馍等。它以粗为基础,以细为结果,以杂为数量,以巧为质量;以多营养为出发点,以壮筋骨为落脚处;先天地吻合了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后天地巧夺了现代饮食学的天工。当然,也有以粗粝为美的。人们返璞归真,专门追寻山野农村日常所食,开发出一种叫做大烩菜的“名吃”。洋芋切大块,猪肉大块切,捞一颗农村妇女缸里发酵的盐酸菜,大把撕碎;先炒后烩再煮,就成“一锅烩”。吃厌了巧工细做的山南海北来客,一吃到陕北的大烩菜都大拇指直翘。
近些年来,陕北的地方饮食文化,正从偏远的窑洞走向现代化城市。西安、北京以及全国各大城市都响亮高昂地打出“陕北美食”的招牌,一批又一批的国人乃至外宾洋人,都赞不绝口这种看似粗粝实则细巧,而且营养十分丰富的陕北饮食。
3、陕南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长江流域民俗风情,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接壤,汉江、丹江、嘉陵江纵贯陕南,饮食文化受到川、鄂、豫的一定影响,但又有所不同。清代学士王士正曾经写了一首诗赞誉道:“巴山跨秦蜀,蜿蜒连上雍,川原尽沃野,天府如关中。桔柑郁成林,农田亦蕃繁。襄阳大船来,千里帆樯通。当年号天汉,运归隆准公”。汉中,自古为陕南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属于亚热带气候,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陕西省的二线蔬菜基地。根据《汉中府志》记载:“维秬维胚,丰年多黍多稌”;“京兆贡稻,一名稌,其类有数十种”;“山珍野味,多不胜数”;“于卦值坤故多斑彩,于食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汉南民风好饮酒食肉”。数千年来,汉中菜肴、面点、小吃等,是以民间菜、王府菜、市肆菜、民族菜、引进菜所组成。这里不但是汉王刘邦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三国时曹魏和蜀汉争夺的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必经之地和后方;同时,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封地,如博望侯張骞、龙亭侯蔡伦、定远侯班超、武侯诸葛亮和张良的隐居地。公元1627年,明朝在汉中城修建“瑞王府”落成后,瑞王朱常浩携带家人、御廚前来居住,为显其权势,笼络人心,“常设厨膳,宴请汉中各界名流食之”。宴后还每人分送一包宴席上的食品。御厨的烹调技艺也随之流传。至今汉中民间流行的“夹包”就始于此。“夹包”食品,即有油炸面食,也有干炸荤、素菜和冷盘,一般是四个品种,较隆重的宴席,“夹包”多到八样。
明末清初,经过多年战乱,川陕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朝廷便从湖广等地将人民大量迁往川陕,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湖(湖南、湖北)、广(广东、广西)、川(四川)大量移民来汉中后,他们的饮食习惯,烹调技艺,使汉中菜点又充实了新的内容。经济繁荣昌盛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汉中的饮食文化。汉中交通方便,“北有栈道通渝蜀”。据《战国策·秦策》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这就是指当时关中经汉中入四川的最早的唯一人工通道——褒斜栈道。盈盈汉水通南国,水路就更(待续)
关于作者:
李常友
Mr. Li Changyou
陕西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Vice Director of Shaanxi Food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陕西烹饪协会理事,
Board of directors of Shaanxi Cuisine Association
陕西省厨师晋级评议师。
Member of Shaanxi Chef Ranking Promotion Committee
国家高级烹调技师评委,
Member of National Senior Cuisine Chef Promotion Committee
中医师,特一级厨师,高级实验师,实习指导老师。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Top Ranking Chef,Senior experimental
Chef, Coacher of Trainee Chefs.